
耐寒性是樹種的一種內在潛力,對外表現時并非一成不變,俗話說溫室里的花朵經不起大風大浪,長期生長在溫暖環境下的樹種,突然移栽到太過寒冷的地方必然會引起不適,甚至無法安全越冬�
移栽時的平穩過渡可以縮小樹種經受的溫差變化,提升其外在表現的耐寒性。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不斷激發樹種的內在潛力,最終徹底適應全新的低溫環境,使內在潛力與外在表現達成一致�

樹種耐寒性的外在表現是直觀的,某一種樹在某種環境下能夠耐受多少度的嚴寒,是可以用數據來測量和記載的。幾十年、上百年的氣象資料以及與之相對應的樹種耐寒表現對園林相關工作有著巨大的指導意義。但這些指導意義也只限于常規樹種,對于新品種、稀有品種,挖掘其耐寒性的內在潛力及閾值,找到臨界值是非常重要的�
有些不太常見的樹種,其耐寒潛力也很強,如歐洲小葉椴‘綠山’、雜交蒙椴‘金色豐收’、美洲椴‘綠傘’、自由人槭‘秋火焰’、自由人槭‘馬慕’、自由人槭‘仙娜格倫’、紅花槭‘秋塔’、紅花槭‘北方木’、銀白槭、北美糖槭、茶條槭、挪威槭‘黛博拉’、賓州白蠟‘草原之塔’、大果櫟、北美紅葉李、北美山楂‘鳥羽’、美國無刺皂莢‘北方贊譽’等。對于不太常見但具有一定耐寒潛力的樹種,應逐步由南向北、由東向西過渡,豐富東北和西北城市樹種的多樣性�

有些樹種在臨界區內的耐寒性表現是不固定的,在這個小環境下能存活,在距離不遠的另一個小環境下可能就無法存活;存活了十幾年的大樹也有可能一場嚴寒就全軍覆沒。因此,對于一些在臨界區內耐寒性表現模棱兩可的樹種,應以實驗性栽植為主,慎重應用,尤其不要作為主要道路行道樹大范圍應用�
在樹種的外在耐寒表現與內在耐寒潛力不斷結合的過程中,一些樹種在越冬時是需要特殊關照的。而這個過程的形成,與外在生存環境和內在個體長勢是息息相關的。生存環境越差、變化越大的,樹種的耐寒性表現也就越差;個體長勢越強、植株越健壯的,耐寒性也就越強,反之則越弱。因此,在苗木生產中的防寒防凍工作,基本都是在提升樹種的健壯值、改善生存環境的舒適度,這個道理用擬人的方式來形容就是一個身體素質很好的人住在暖和的房子里得感冒的概率就會很小�

當樹種的外在耐寒表現還沒有達到內在耐寒潛力,或者樹種處于某種特殊情況下之時,就需要采取相應的防寒防凍措施,根據局部小環境的范圍,多種措施相結合,盡量做到防護到位,使得苗木可以安全越冬。常見的防寒防凍措施有很多種,但大體可歸總為改善生存環境舒適度和提升樹木健壯值兩大防寒防凍措施類別�

改善生存環境舒適度的防寒防凍措施�①灌防凍水和返青水;②架設風障;③包裹樹干;④根頸培土;⑤樹基堆雪;⑥地表覆蓋;⑦早春修筑月牙形土堆;⑧打落枝上積雪等�
提升樹種健壯值的防寒防凍措施�①上凍前的樹干涂白;②噴施防凍劑;③春季增施肥料;④秋季適當增施磷鉀肥;⑤整形修剪等� |